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委员乔健致辞
郑东新区永盛小学《“豫”见纸物》美术校本课程展位
2025年5月28日,由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郑东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承办、郑州市郑东新区九年制实验学校协办的第六届郑州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校本课程观摩展示活动开幕。本次活动致力于增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课程研发实力,并推动区域内美育经验的深入交流与共享。
河南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会长、郑州美术学院校长石品,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马饮川,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汪振军,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二级调研员毛杰,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交流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生民间文化研学旅行指导委员会河南中心副主任王健,郑州市文联副主席楚彦凯,郑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董小刚,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张五敏,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徐敏,原郑州市雕塑壁画院院长张松正,郑州市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委员乔健,郑州市郑东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党支部书记郭文祥,郑州市郑东新区九年制实验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校长吕玉卿,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市青少年宫少工委副主任侯鑫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市67所学校的8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现场展出了近万幅精彩纷呈的作品。活动由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美术教研员田金良主持。
开幕式上,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委员乔健在致辞中介绍,郑东新区始终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全面推进美育课程改革。目前,全区已有市级美育示范校、美育实践基地、美育课程特色校十二所,先后开发非遗传承类校本课程48门,培育区级艺术工作坊56个,师生艺术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千余项。这些成果既展现了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成效,更彰显了我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活力。
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张五敏致辞祝贺活动开展,指出郑州已打造120余所美术示范校,开发300余门校本课程,形成“校校有特色”局面。他着重强调了深化五育融合的重要性,指出美术在育人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马饮川充分肯定郑州市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强调需进一步强化课程育人理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深度融合。河南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会长、郑州美术学院校长石品着重阐述了美育的“培根铸魂”功能,他提出应以宏大的“大美育观”为指引,精心构建“课程+活动+实践”的全方位美育体系。立足中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深度融合非遗(如黄河泥塑、巩义剪纸),打造工坊基地,赋能师生发展,培养“有审美、会创造、懂传承”的时代新人。
活动分为“校本课程艺术工坊展示”“观摩展示课”及“经验汇报”三个环节。观摩展示课环节,由郑东新区龙岗小学于泉荃老师主持。郑州市郑东新区锦绣小学雷新芳老师展示了《布上生花》课例,本节课以任务驱动、情景化教学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生动演绎非遗技艺的课堂转化,成为活动亮点。经验交流环节,郑东新区九年制实验学校郭慧婷老师进行了《一出好戏——体验式立体书》校本课程经验汇报,从课程设计、实施策略到评价机制,全面展现郑东新区“以美育人”的创新路径,为与会者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郑东新区7所学校校本课程亮相主展区,呈现非遗技艺与校本课程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郑东新区九年制实验学校中学部《一出好戏——体验式立体书》校本课程,设计了一部四幕成长剧,从“入学篇、活动篇、冲突篇、毕业篇”入手,结合美术、工程与心理学,通过动态机关和光影回顾初中生活。郑东新区九年制实验学校小学部《数绘笔韵》校本课程,将数字绘画与3D打印笔技术结合,以项目式学习培养艺术核心素养。郑东新区永盛小学《“豫”见纸物》校本课程,以剪纸和衍纸技艺创作戏曲、植物作品,串联中原文化与传统纸艺。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风筝印象》校本课程,融合非遗风筝文化与科学原理,通过制作与竞技实现跨学科育人。郑东新区锦绣小学《玩转“捶草印花”》校本课程,以非遗捶草印花为主题,结合劳动与艺术,推行项目式学习,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深度融合。郑东新区普惠路小学《橡皮巧变章》校本课程,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多样媒介与丰富的表现形式,将创作成果的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郑东新区龙翔初级中学《方寸之间》校本课程,以篆刻为载体,整合书法、历史、美学,使学生在方寸之间深刻领悟中华文化之精髓,同时融合传统篆刻技艺与数字设计工具,打造“古艺新作”特色课程。各课程均以项目式学习为路径,整合多学科,强化文化认同与核心素养培养。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郑东新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区域、校际合作,拓展校本课程内涵,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新路径,推动区域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